摄影知识


论捕捉生活创作具有共鸣的艺术摄影作品


  摄影,作为一种新兴的造型艺术,它和其它艺术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一切艺术都必须以客观实际的真实为基础,都必然体现出典型创造的艺术规律。摄影艺术也不能例外。但是摄影有自己的独特性质,它虽和绘画一样,在二度空间中体现出三度空间的客观性,但不能象绘画那样通过虚构想象来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审美感受,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具体性是确定了的;它也不能象电影那样依靠连续性、众做画面,以“蒙太奇”来反映生活,而只能依靠一种独立性画面,有强烈的纪实性和瞬间性。事实上,它是最主观的,但通过最客观的,好象的确如此的艺术形式,从此来表现人们对现实美的认识、观察和体现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有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艺术规律和审美价值。

摄影作品《回忆往事》

  因此摄影艺术的创造性劳动必定要求它是艺术的创造,而不是单纯的记录,它必须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社会、自然的热情、体味、发现,必须有真知灼见,也就是它本身必须具有审美性。

  在摄影艺术作品中,必须要有作者真情实感,并且融注于典型艺术形象中。《周恩来总理》是意大利摄影艺术家G. 洛蒂拍摄的。在大块黑色背景的画面上,总理微微斜倚在沙发上,左手习惯地放在近胸的扶手上,右手伸直向前搁在扶手上,由于运用了侧面单光灯为主光,所以瘦弱的手背上血管静脉毕露。面部的强烈光线,使得总理的面容显得更加清瘦,强烈的反差将总理面部轮廓表现得异常清晰,浓眉更浓,眼眶更深。坚强刚毅的脸上,显得极为冷峻,像是面对狂风暴雨的深思,又似在作出某项重大的抉择。这幅作品,抓住了总理面部具有典型性瞬间的表情,虽然还不能说作品已概括了总理的性格的一般性,但是作者以其倾心的崇敬和爱戴,确使我们感受到了总理在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的特殊的面貌。正是作者在其中蕴藏了无限的激情,才使它脱离了一般的肖像摄影,从中孕育着无尽魅力。

  生活是复杂的、多样的,摄影艺术要在变幻不定的现实中,用凝固的瞬间表现形象的前因后果,在典型艺术形象中反映出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激情,摄影家就要善于从生活中扑捉、剪裁、选择、安排、概括这瞬间图景。因而,对于摄影,重要不是相机前的镜头,而是相机后的眼睛。

  冷漠的、毫无激情地摄取生活、自取的照片,只能是对事物概念的图解,而不能是艺术作品,因为,它缺乏对生活的理解,缺乏作者对典型形象的情感和激情。

  既然摄影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那么它就要有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来反映人们的审美感受。就需要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当然这不同于其它艺术的典型形象的广泛集中和以一个原型为基础而进行创造,它的典型形象创造必须牢牢地把握瞬间性和纪实性这两个摄影的外在特征来进行。

  作品不是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对摄影艺术来说同样如此,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从形象的内涵方面去创造。

  摄影虽然是客观的真是记录,但是作为艺术品,它必须是审美客体在艺术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摄影艺术作品固然真实,但是其中反映出的现实美的真实,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客观对象了,而是通过艺术家分析、选择、集中而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它往往具有更鲜明、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这就是典型的艺术形象。摄影所反映的客观和摄影艺术所反映的客观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区别就在于此。

  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丰富、多样性的客观现实给予艺术创作以无限广阔的前提,在这里艺术家对对象的观察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展开,因而,随着他们审美感受的不同,随着他们对对象敏感、抽象、选择、把握、提炼方式的不同,在艺术领域内,就会表现出千姿百态、神形各异、各具特性的艺术形象来。

  艺术家具有创造力的双眼和独特感受,在对象身上摄取富有个性特征和新意的典型艺术形象,正是摄影艺术摆脱自然翻版的关键。

  艺术要塑造典型形象,但是这典型性不是既定公式、概念,而是作者对艺术形象的认识、理解深化而产生的共鸣。共鸣,不但要求作者对艺术形象充满激情,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达到“物我为一”的感觉,在艺术形象的表现中浸透摄影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因此,共鸣不但存在于作品欣赏中,而且也存在于艺术创作中。

  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重要的不在于它是不是具有辉煌灿烂的色彩和出人意料之外的构思。而在于它是否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本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且寓于直观的形象之中。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作品就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欣赏者,令人深省,诱人思考,从中想出超越作品自身形象的东西来。

  作为摄影艺术作品的典型形象,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有一种隐而不露,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这种性质是有摄影艺术的思维形象而决定的。艺术的思维形式是:始终不脱离活生生的形象,不同于抽象思维那样,最终以公式和概念的形式出现。因此,通过艺术,人们认识的远远不只是‘眉睫之前’的那个形象本身,而是获得对实际生活的感受。……生活的韵味通过‘神似’的形象传达出来了,于是你才获得认识真理时莫大的美感的喜悦,感到艺术品有味道。

  因此,在摄影艺术中,直观形象要是没有它的含蓄性,就不能感动人、调动人,被人很容易理解的东西,未必就是艺术。


相关文章

首页  电话  在线咨询  顶部